耶魯媽媽:我靠什麼把兩個女兒送進美國常春藤大學?

作者:Debbie 时间:2019-03-30 09:22:53 標籤: 分類:

看點把孩子送進頂尖大學是大多數家長的目標。但把2個女兒送進美國常青藤學校的媽媽呂丁倩卻認為,名校固然好,但家庭不應以此為最終目標。在她看來,孩子的教育,不需要精心設計,而是自然而然。她從來不逼孩子學習,取而代之的以身作則樹立榜樣。那孩子學習動力又如何來呢?一起來看看她的養育觀。

文丨張瑤 編輯丨李臻

華裔的爬藤之路各有不同。有的人走的異常艱難,有的人似乎輕鬆地就上了藤校。呂丁倩的家庭就屬於後者。她的大女兒當時考上了康奈爾大學設計係、小女兒入讀耶魯大學政治係。相對於很多華人家庭一窩蜂地讓孩子報考金融經濟專業,兩個女兒自己根據興趣選了這兩個冷門的專業。

呂丁倩是中國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考生,1990年她來到美國讀書,從此定居美國,成為這個家庭的第一代移民。作為媽媽,呂丁倩一直盡心給兩個女兒好的教育。她坦言,常青藤學校確實是兩個女兒的dream school,但是家庭的培養不是按照那個目標奔去的。「對於孩子的教育,我們沒有精心設計,就是自然而然。」

耶魯媽媽:我靠什麼把兩個女兒送進美國常春藤大學?

呂丁倩

和同在美國的「虎媽」蔡美兒比起來,她的教育方式明顯溫和很多。呂丁倩從來不逼孩子學習,「喜歡就去學,不喜歡學哭著淚就別學」。聽上去,這是一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故事。那兩個孩子的學習動力來自哪裏呢?

「擁有『崇尚知識』的價值觀,和『要做就做到最好』的榮譽感。」呂丁倩告訴外灘君。

1

遇到事兒,要麵對

作為移民後裔,在孩子學習知識之外,還要麵對很多問題。比如,種族歧視、校園霸淩、價值認同。換句話說,即使學習成績取得第一名,也未必能完全融入美國社會。但是,呂丁倩的小女兒麗娜就是一個特例。

麗娜進入耶魯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進入美國最古老也是最大的學生辯論組織——政治聯盟(Yale Political Union)。包括第38任美國總統福特在內的諸多校友及政治領袖都曾在該學生團體擔任顧問。

政治聯盟是一個非常美國特色的學生社團。政治聯盟經常邀請社會政界人物來校演講、或者組織辯論會。它對一個人的領導力和演說能力的要求很高。

入社後,麗娜很快得到大家的支持和信任,並在社團裏獲得一席之地。入會第二年,她就成為主力會員、到了第三年她就當了副主席、到了第四年她就升為了主席。她也是政治聯盟社團史上首位華裔主席。

麗娜在耶魯政治聯盟發言

競選主席當天,麗娜要跑7個會場發表自己的競選演講。根據她演講的內容,台下不同政黨的會員提出問題。當時她的演講勢不可擋,很多競爭對手在中途就退出了。後來競選下來,當晚11點投票,票計顯示,她當選。「麗娜當天表現得非常穩,不急不躁。」呂丁倩回憶當天的競選情景時說。

麗娜是一個比較內向的孩子,但是在民主表達和議政這些事上,她又非常活躍。每當有社會議題發生,聯盟裏的成員自然有不同的意見和爭執。麗娜經常能說出一些話把局麵穩下來。

呂丁倩一路觀察麗娜的成長,她知道孩子確實有這樣的能力。麗娜從高中開始就組織辯論會,還把辯論會帶到社會上去。作為外來族裔,麗娜和美國社會卻走得自然親近。這對於移民家庭來說,多多少少還是一件讓人驚喜的事。

當然,這還要歸功於媽媽帶著孩子從小學會對付各種問題。

孩子在學校讀書有時會遭受霸淩。呂丁倩說,美國的校車是非常糟糕的空間。上麵的孩子都是混齡的,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學生都有。有一年,麗娜在聖誕節做了一個糖果小屋帶去學校。在校車上,糖果被一個高年級男生搶走了。回到家後,呂丁倩試圖電話聯絡男孩家裏,結果不了了之。後來,這個男孩又在校車上欺負麗娜。回到家後,一家人就開始商量解決對策。

麗娜就說,找他吧。接著,媽媽和女兒就來到男孩家。媽媽說,「希望這個事情以後不要發生。如果再發生,我們就要到學校報告,甚至我們可以找警察。」男生的父母就開始道歉。剩下的事情,她就就交給麗娜自己處理。後來,這個高個子男生在學校裏甚至不敢看麗娜。

之後,麗娜又在自家院子裏遭受了一些不講理的事情。她都是自己出麵,媽媽在後麵做支持。慢慢地,她就知道以後有人欺負她,她就要自己爭取這個正義。

麗娜慢慢養成不卑不亢、有誌氣的性格。常青藤名校有一個眾所周知的「潛規則」,也就是在這些藤校,如果你的父母有家傳(legacy),或者父母曾經就讀該藤校,你申請的這所學校就會給你多打一分。

麗娜參加耶魯政治聯盟

但是呂丁倩知道,自己是移民家庭,在美國沒有這樣的家傳。她就告訴女兒,你要在你的申請文書裏表達出來,你和別人的不同。在申請耶魯大學的文書上,麗娜寫了一句話:我的父母把legacy留在了中國,我要在耶魯創立自己的legacy。

2

高考意外到來:尊重知識

呂丁倩出生在江蘇常熟的教育世家。父母都是文化人。可以說,崇尚知識是他們的家風。

年輕時,呂丁倩被派到內蒙古下鄉勞動。一天要勞動八小時,閒暇的時候,她的內心很苦悶,就開始畫畫消遣。她畫了一幅高爾基的素描,至今保存在家裏。「我對他印象很深,因為他也很想上大學。我當時心裏也想著要去讀書。」

1977年高考恢復,很多人的命運從此改變。「77年我可以參加高考,那時候,我覺得自己登上了一個山頭。對我來說,那是極其重要關鍵的轉折點。它也給了我一次公平的機會。」

早年的呂丁倩

呂丁倩有一股強硬的心氣兒。雖然恢復高考是一個意外,但是她平時勞動間隙就自己看書。「當時高考準備的時間很倉促,但是對於自己的能力,我還是有點數的。因為我長期學習。」

那時候,她抓到書就看。有的書,同學不要了,她就在舊紙堆裏找出來。有的時候,她也看父親以前上課用的書;或者,從叔叔那裏拿一些書。

1978年3月,呂丁倩順利考上內蒙示範學院外語係。1982年1月畢業後,她從內蒙回到江蘇常熟,後來進入蘇州鐵道師範學院教書。期間,她一直想去美國讀書。1988年的時候,她曾來到美國讀書,結果因為學校缺老師,她沒讀完就被召喚回去了。

但是,呂丁倩心裏對知識一直有渴求。最終,她還是在1990年來到美國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

目前,呂丁倩在美國主要從事文學翻譯方麵的工作。為了了解美國這個領域的最新發展,她現在還在哈佛成人教育學院聽課,更新一下自我認識。

呂丁倩身上有一股愛學習的勁兒,這也影響了自己的兩個女兒。大女兒妮妮出生在中國,8歲來到美國。在美國上小學時,她的英語不太好。她拿到考試成績單後,就在那兒自言自語,「我一定得把這個成績弄上去!」呂丁倩聽到這句話後,就不再說任何話了。

呂丁倩(中)和大女兒(左)以及鄰居奶奶(右)

3

學習趕不上?學會自達

兩個孩子從小就會學了自達。兩個孩子都是小娃娃的時候,呂丁倩就經常和孩子說,「再來!再來!」如果孩子的玩具掉在了地上,或者孩子摔倒了,她就會說,「沒關係,再來!」

所以兩個孩子壓根就不怕失敗,他們也從來不跟別人比。「我經常跟孩子說,做事就和遊泳一樣,你就跳下去直管遊。你不能遊一點,就跟別人比。你肯定是使勁往前遊,到了終點,抬頭再看看自己的成績。」

兩個女兒去紐約參加夏令營

兩個孩子從小就學鋼琴,但是呂丁倩從來不逼兩個孩子學。

當時呂丁倩送兩個孩子去學這些興趣愛好,就是覺得你有這麼多時間,就去幹點什麼吧。遊泳滑冰彈琴都可以。為什麼要學這些呢?以滑冰為例,以後你工作累了就拿上冰鞋或者租一個冰鞋到溜冰場滑一圈,那馬上就能過釋放自己的壓力,這對你自己的身體有好處。

她的教育原則就是,學習主要是看興趣。喜歡就學,不喜歡含著淚在那兒學就別學。「學東西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你為什麼這麼痛苦呢?」但是,你要學,就要用高標準要求自己,拿出最大的努力。所以,兩個孩子在彈琴上都花花了很多時間,也很投入。

送小女兒去Tanglewood音樂夏令營

兩個女兒都考上了藤校,這是在一家人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的事情。

大女兒妮妮在2005年申請康奈兒建築設計學院,那一年該學院的錄取率為6%左右。麵試前一晚她說,「算了,不去吧,反正考不上,開車那麼遠要四五個小時。」第二天早上,她還是說,「去吧,要不然以後會遺憾。」

到了康奈爾,她跟麵試老師說,自己並不是一個功課非常出色的人。但是她後來為什麼能被錄取呢?學校辦公室的人後來告訴呂丁倩,「因為她彈琴」。妮妮麵試的專業是設計,但是她麵試的時候,帶了一盤自己錄製的鋼琴CD。招生辦的人說,「我們非常喜歡她音樂方麵的才華。」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來源:http://www.sohu.com/a/228617422_155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