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楊振寧、蓋茨為代表的中國院士團隊說明什麼?這裏道深了

日期:2021-09-14 作者:Vivian

教育地產拉動的中國高等教育和高科技發展,需要適時轉向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引進為導向的內容建設。而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建設、科技生態建設,才能吸引更多的楊振寧、施一公、比爾·蓋茨以及高端技術。

施一公、楊振寧、蓋茨為代表的中國院士團隊說明什麼?這裏道深了

2013年12月,放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授的施一公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7年2月,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7年11月,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獲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與上述的「大手筆」相對應的是,2017年9月中國教育部公佈了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共計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A類36所,B類6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雙一流建設學科共計465個。

近五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引導的高新技術研發的頂層設計已經清晰可見,未來發展將逐漸從硬件建設向內容建設、制度生態建設轉移。

教育地產為先導的硬件建設基本完成

a0515f464822d36ec66b72207d28faa4

從過去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可以看出,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連續超過4%,幾乎是迄今為止教育投入最高的時期。

而這一階段的教育投入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地產,特別是中國大學的新校區紛紛落戶城市郊區,數不勝數的「大學城」拔地而起,風頭蓋過了曾經如火如荼的「經濟園區」、「高新工業區」。

在中國教育「舉國體制」推動下,短短的幾年間,中國大學的硬件水平便跨入世界先進行列。難怪在2017年9月《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峰會上,相當於美國常青藤地位的英國羅素集團(Russell Group)輪值主席、格拉斯哥大學校長Anton Muscatelli 不無感慨地說,中國政府對大學的高投入體現對教育的高度重視,相比而言,英國高等教育已經落後。

中國教育的2.0時代:「增速換擋」的內容建設

e244aface8a0186f7cc59e768f8d45c5

高投入使越來越多的中國大學進入世界大學排名的前列,這就好比以GDP為衡量標準的中國經濟進入世界前列後遇到的現實懷疑:我們真的已經是世界一流了嗎?

在動輒幾千畝的超大校區里,總覺得空蕩蕩的,不完全是空間感受,教育的內容也有些填不滿似的。

知名經濟學家任澤平用「增速換擋」概括中國經濟近五年來的發展軌跡。

在增速換擋的背後,經濟結構發生了系統的變化,表面上是增速從高速到中速轉換,背後是要素投入到創新驅動,政府主導到市場主導的轉變,更深層次的是改革轉型。

而中國教育行業的「要素投入」仍會隨着經濟發展的節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線上,隨着這一輪長達5年的教育地產投入進入尾聲,還有沒有別的發展動力?中國教育的創新驅動在哪裏呢?

市場經濟體制下中國教育「增速換擋」的核心是以優質教育資源的內容建設為導向,提升「軟實力」。

「雙一流建設」在內容建設上的示範效應需要繼續發酵,投資方向應該從教育地產轉移到師資、教法、科研學術項目、專家團隊等「軟件」上來。

施一公、楊振寧、比爾蓋茨為代表的中國院士團隊,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國吸納世界級高端人才和國際先進技術的決心。

知識產權:高技術引進的制度生態建設

a9c2767a92ace9a49cd90878736f8935

各省市地方政府都在加大引進高技術的力度,但更多的還是錢的層面,比如給外國專家的優厚待遇、承諾為技術孵化提供資金保障等,但應者寥寥,這說明我們還沒有觸及到根本問題。

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新機制適時地回答了世界的擔憂。

將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完善執法力量,加大執法力度。

當前由教育部主導的中外合作辦學仍然停留在學生流動的階段,還遠未達到中外高校間學術、科研的緊密結合。其中重要的問題在於國內高校、科研機構的生態建設確實落後。

2014年9月時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的施一公在一次演講中曾指出:

我們國家非常強調成果轉化,現在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加強轉化」。但我想問一句,轉化從哪兒來。我們的大學是因為有很多高新技術沒有轉化成生產力呢,還是我們根本就不存在這些高新技術?我認為是後者。我們的大學現在基礎研究能力太差,轉化不出來,不是缺乏轉化,是沒有可以轉化的東西。

0d99092fcf90e095af650a3dea2118bc

沒有高新技術,使我們在對外深層次教育合作方面處於劣勢,對國外高校研究項目、研究人員的吸引力不足。

同時,國內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與環境,也會影響國外先進技術進口。

從地方政府主導的高新區技術引進的經驗看,在當前形勢下,政府作為技術引進擔保人的角色舉足輕重,政府甚至在技術引進單位或公司佔有一定比例的股份。

在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生態建設過程中,政府介入技術引進的細節也是權宜之計,畢竟提高技術轉讓一方的信任度至關重要。

更關鍵的環節是給予民辦教育和國際教育更加獨立、寬鬆的發展空間,引導民營資本、國際資本向中國高等教育、高新科技研發領域傾斜,形成「自下而上」的發展鏈條和態勢。

推薦文章:

175年監禁的副教授:女留學生們,警惕國外導師的鹹豬手!

花錢買罪受的英國留學,你受得了嗎?

施一公的軟肋:西湖大學需要砸錢,還需要這個!

厲害了!霍金骨灰安放級別相當於進入八寶山革命公墓

作者簡介:趙剛(Andrew)

3facfcd74cbc36531ec10a8ac415c98a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國際教育知名專家;十幾年來一直從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傳播工作,著有《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歐洲情調之旅》等;資深自媒體人,獲評騰訊教育「2017年度最具價值自媒體」、一點號「2017年度耕耘獎」、搜狐「2016年度留學類自媒體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來源:http://www.sohu.com/a/228013026_40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