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豫旅行,图片除特殊声明外,全部为原创。如果需要引用图片、文字作为商业用途,请主动联系本公众号。
1、一处平原两位皇帝
公元前202年,徐州丰县人,刘邦,于汉高祖5年,在长安即皇帝位。
1570年后的1368年,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即皇帝位,丰县和凤阳两地直线距离200公里,同属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黄淮海平原划分为四个亚区(辽河下游平原、海河平原、黄泛平原、淮北平原),丰县和凤阳同属淮北平原。
为什么这个地方在相隔了1500多年,先后会出现两位领导农民武装建立大一统帝国的皇帝,这一点儿深深的吸引着我。
我读历史,不求深究历史中的细节,只求一知半解,更多关注的是历史地理,所以到实地去查探,获取最真实的信息,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这样可以让我读史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在现实中得到佐证。
2、徐州凭什么如此重要?
淮北平原,北起黄河冲积平原南部,南至淮河北岸,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的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粮食主产区,尤其小麦产量可观。
上学时候一直认为广阔的黄淮海平原一马平川,一眼望不到边,后来乘车经过徐州,南下或者北上,知道徐州有山,往北徐州贾汪区,山峦迭起,再往北进入鲁南山区;往南是一条人形的山脉,直至宿州。徐州本身就如一个小的盆地,横在中原的东部,易守难攻,只要拿下徐州,可北上,可西进,可南下,所以徐州自古以来都是交通要塞,军事重镇。
▼
三张徐州的地形图,比例尺逐渐放大
徐州周边的山脉逐渐清晰
1
2
3
了解了徐州,如果你对秦末汉初的历史感兴趣,那么一定会知道,刘邦同志,早年重要的活动区域就在这里,丰县、沛县、砀山、鱼台,后来干的事儿大了,活动范围也就大了,定陶、彭城、淮阳、亳州、颖上、蒙城、灵璧,围着徐州跑了一个大圈。范围越大,实力也猛增,但是徐州一直是根基,没有离开这个中心。
说凤阳,开篇把徐州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肯定认为我跑偏太多。不过这个跑偏还要继续下去。
淮北平原是黄河泛滥和淮河冲积形成的,气温高,水源充沛,由于以前黄河泛滥,淤积淮河干道,造成这一带经常性灾荒,旱涝灾害频繁,其中旱灾最为突出,又以春旱、初夏旱、秋旱频率最高,注意这三个干旱天气的特点,除了冬天,冬小麦越冬期,其他只要是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季节,都可能会有旱情爆发,明白这一点儿,对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意义重大。
3、蚌埠凤阳的千年纠葛
由郑州去凤阳,最方便的行程是乘车至蚌埠市,凤阳和蚌埠间只有20公里的路程,然后换乘公交、出租车等交通方式到达凤阳。蚌埠向东发展,凤阳向西发展,这看起来是那么的自然,两个城区也几乎连接在了一起。但是如果你依此认为凤阳是蚌埠的一个县,那么你就错了,在行政区划上,凤阳属于远在东南方向100公里之外的滁州市管辖。而不管在民间还是官方,凤阳都有意的向蚌埠靠拢,但是无奈县级行政单位的调整需要国务院的批复,并且涉及的面非常之广,近些年,也鲜有跨地级市对下属县级行政单位进行调整。
▼
凤阳、滁州直线距离100公里
凤阳、蚌埠20公里
但是历史上蚌埠和凤阳渊源颇深,管辖关系几度变迁,隋朝以前,蚌埠、凤阳均属钟离国、钟离县、钟离郡,唐宋元时期,为濠州,但治所在今凤阳,期间多次变更。明朝洪武七年始治凤阳县,后为凤阳府,管辖面积很大。民国之后,两地的管辖关系变迁更多。
▼
明朝时期的凤阳府
九州十八县
蚌埠至凤阳这20公里的距离,也不是一望无垠的平原,过龙子湖,出蚌埠市区之后,路两边的土地高出路基不少,有点儿进入山区的感觉,但是也就几分钟的时间,过了这一段路,一路上能看到南边的多个浅山,依次排开,而在即将进入凤阳县城的时候,一路下坡进入城区。这一带就是今天我们的主角--朱元璋同学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
凤阳蚌埠间的浅山
绿色一线
4、朱重八隆重登场
在朱元璋同学隆重登场的时候,正是元帝国内斗严重,气数已尽之时,换皇帝比换衣服还勤快,并且各个皇帝之间的辈分关系紊乱,下毒、刺杀、兵变、逃亡充斥着元朝的这些末代皇帝。
▼
元朝皇帝世系表
本人手工制图
元代法律将人分为四等十级,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四种人又可分为两类。蒙古、色目为一类,汉人、南人为一类。
十级分别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盗八娼九儒十丐,知识分子排在倒数第二,仅比乞丐强一点,连强盗和娼妓都不如,“臭老九”的说法也由此而来。可见元朝对国家的统治重心在那里,重僧道,轻医工儒。
▼
朱元璋世系表
从这个世系表中,你看到朱元璋的名字了吗?没有,朱元璋同学那时候的名字叫朱重八,在堂兄弟中排行老八。
仲八、六二、百六、初一、初二、初五、五一,你不要认为朱家是搞数学的,对数字这么敏感,元朝的统治,普通老百姓在不做官,不上学的情况下,是没有名字的,他们的名字是出生的日期或者父母年龄相加的数字,汉人地位底下,由此可见一斑。
内忧不决,必有外患。统治阶层内部争权夺势,对人民统治也是变本加厉,向汉人征收名目繁多的赋税,使这个建立了才八十年的庞大帝国千疮百孔,各地起义频频爆发。
不同于刘邦同志生于小康家庭,得到老爹的不少资助,朱元璋同学的家庭那真的是一贫如洗。
5、葬完亲人做和尚
至正四年,也就是公元1344年,朱同学17岁,这年春天,淮北大旱,继以瘟疫,四月,朱元璋父、长兄、侄子、母在半个月的时间内相继饿死,这样悲惨的事情,使年纪轻轻的朱同学痛苦万分,哭过之后,还有一个大事要办,把这些亲人下葬,他和他唯一的亲人二哥,用草席盖着亲人的尸体,用门板抬着,找寻一块可以埋葬他们的土地,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却没有一块是属于朱重八的。
他找到地主刘德,希望他看在自己的父亲给他做了一辈子佃户的份上,能够给他一块地葬了亲人,但是他得到的是果断的拒绝。
《明史》记载,“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藏,即凤阳陵也。”
最后是乡邻刘继祖给了他一块儿地葬了亲人,33年之后,明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且许他子孙后代世代沿袭侯爵,直到明朝灭亡。而地主刘德,朱元璋是怎么对待的呢?朱元璋对刘德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翻译为白话既是说,你那样做,也是情理之中,我不会追究。在我贫贱的时候,你怎么会知道我能贵为天子呢?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已是一国之君,他原谅刘德,还赏赐他田30顷,免除10年的徭役。刘德、刘继祖两人的一念之差,换来的回报天壤之别。不知道得到这些赏赐的刘德是悔不当初,抑或是震惊后怕!
葬完了亲人之后,五月,黄河北决白茅堤,六月又北决金堤,此后泛滥成灾,旱灾,水涝,瘟疫,普通老百姓没了活路,这时候的朱重八同学做出了一个对他的人生影响重大的事情,出家做和尚,那个时候的他,做出这样的决定,唯一的目的就是能吃饱饭,能活下去。
在如今凤阳明中都遗址位置的於皇寺出家做了和尚的朱重八,虽然有了饭吃,但是作为刚入寺的新人,他的唯一工作就是做各种杂活,什么脏活累活苦活,都是他的,但是他这个时候内心应该是满足的,因为有了饭吃。
6、云游淮西蓄力成帝
好景不长,不到两个月,由于饥荒的蔓延,寺庙也撑不住了,所有和尚都被派出去化缘,化缘这个事儿,说的好听一点儿是化点儿斋饭,说的难听一点儿就是讨饭。
而朱重八同学被派去讨饭的地方是哪里呢?
▼
蚌埠区域的地形及河网
淮西地区,历史上的淮西主要指的是合肥、寿春、钟离、怀宁、历阳、蕲春、黄冈、定城,好吧,灾情更严重的地区。在这个时候,朱同学依然是最倒霉的那一个。
在外漂泊三年,没有被饿死,还结识了一帮豪杰(其实也是讨饭的),顺便把淮西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考察了一番,视野得到开阔,也更深刻的了解了民间的苦难,同时他还找到了自己的组织信仰--明教。
于是在1348年,二十一岁的朱同学回到於皇寺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朱重八了,他应是一个斗士了,敢于面对一切。
在1352年的三月,於皇寺焚于兵燹,闰三月,他又收到了在郭子兴起义军中已经做了千户的幼年好友汤和的一封信,邀请他参加起义军,一起造反。而很不巧,这份信被庙里其他和尚看到,要告发他,无奈之下,有了老友汤和的这个神助攻,朱同学是被彻底逼上梁山,不得不反。
注意这个汤和,是朱同学的同乡,明朝开国元勋,基本算是唯一一个善终的开国元勋,为什么汤同学可以善终,相传在军中已经做了千户的汤和,还是很尊重刚入伍的朱同学,经常走路让朱同学走前面,他在后边跟着,对于朱同学的一些建议,也能听的进去。政治正确,是多么的重要啊!现如今蚌埠龙子湖东公园北部有汤和墓,是朱元璋所赐,背曹山,面龙子湖,可谓风水宝地。
还要注意这个郭子兴,朱同学的岳丈,参加起义军之后,郭子兴收朱同学为警卫员,看他机灵能干,非常器重,于是将自己的养女马氏许配给朱同学,1353年,在迎娶自己未来的皇后前,朱同学还得到了郭子兴给他起的名字--朱元璋,“璋”是一种锋利的玉器,诛元璋,推翻元朝的一个利器,看来郭子兴对于朱元璋的器重不是一丁半点,但是这里还有另外一个说法,说的就是郭子兴之所以为朱元璋起这样一个名字,就是拿他做推翻元朝的一个长矛,而不是真正的器重他。对于这一点儿还有后续的演绎,朱元璋和马皇后因朱元璋名字寓意及后续的种种事情,认为郭子兴心眼小,无法成就大事,和郭子兴之间有猜忌和摩擦,直接导致后来朱元璋离开郭子兴单干,而后郭子兴又投奔朱元璋,1355年郭子兴病逝,1357年朱元璋杀了郭子兴的三子郭天爵之后,绝了郭子兴的户,至此两家恩怨再无。
对于郭子兴无法成就大事的记载,个人推测大抵是朱皇帝授意史官这样记载的,为他诛杀郭家血脉找一个由头,毕竟历史都是由胜利者写就的。
1368年,征战了16年,41岁的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即位皇帝,1369年,改钟离县为中立县,同时在濠州西南凤凰山南麓建中都。1373年,朱元璋将中立府改名凤阳府,因在凤凰山之阳,故名。
7、营建中都终迁北京
中都的营建工程由李善长主持,洪武三年动土启造,开始营建皇城。至洪武六年(1373年),皇城及禁垣的城墙和基础基本建成,中都外城也已筑成。洪武八年(1379年)明太祖在当年四月以“劳费”为由放弃了建都凤阳的计划。不再新建中都的其他建筑,未完成的工程还在继续。此后从洪武八年十月改建中都城附属建筑和修建皇陵,洪武二十六年修筑中都外城城门,至三十年中都营建工作完工。
明太祖停建中都后,中都未用作京师,被定为明朝陪都,皇子宗室经常在凤阳历练、练兵,居住在中都城,后由于朱棣迁都北京,北京距凤阳遥远,不再像洪武年间那样,常有皇子到中都生活居住,后来逐渐荒废。
至1421年,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短短50年时间,明朝始于南京,复建中都,又迁北京,营造三都,大兴土木,朱元璋和他的子孙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个字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目前国内众多的古建筑以明朝居多,想必和明朝历代皇帝高筑墙的思路是分不开的。
我到凤阳之后,首先去了明中都鼓楼遗址,中国现存最大的鼓楼,很可惜,如你所见,只有台基是历史遗存,上边的建筑是1998年复建,只有19年历史。
▼
明中都复原模型
三道城郭
▼
去往鼓楼的一条街道
古花铺廊
而当我去到明中都遗址,放眼望去,只有那一道城墙特别夺目,择路而去,需要穿越田野,爬上午门城墙之上,北向望去,东有一山,即城山,现为雷达站,西有一山,就是凤凰山了。
▼
明中都午门
▼
明中都城墙午门东段及护城河
▼
明中都东南角楼(基座修缮完成)
▼
明中都东华门基座遗址
▼
明中都城墙午门西段
▼
明中都城内
▼
明中都午门前
▼
明中都考古发掘现场
▼
明中都西华门(修缮中)
可以清楚的看到
上下砖的颜色不一样
上部是修缮过程中砌筑上去的
8、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中都皇城之内,大部分是荒地,偶有一片果园,葡萄架上的葡萄也收成甚微,疏于管理,下城墙,顺中轴线一直向北,过奉天殿位置,看到有考古发掘的牌匾伫立,但是已经人去场空,而再往北发现有庄稼地,有农户种植的芝麻、玉米等作物。北城墙已经彻底没有遗存,相对来说南城墙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也是最早得到修缮的,西城墙目前正在修缮,同时开工的还有东华门遗址,而东华门,只有中间一孔城门两边的基座保存完整,其他的应该是都要复原了。当你看到这些复原的建筑之后,心里应该是会有多少只羊陀飘过的,从凤阳回来之后,我专门扒拉了一下网上拍摄于2015年的照片,甚至更早的照片,对比我现在拍回来的一堆照片,真的是感觉现在的修缮不如不修,而在我看了拍摄于2015年9月的卫星图之后,看的更清晰,这些事儿就是2016年至今做下的,报项目,获批准,资金到位,开始修缮,准备收费,大搞旅游,发展经济。这样真的好吗?
为什么朱皇帝都因耗资巨大,罢中都役作的事情,现如今又开始了?
为什么不能修旧如旧?
▼
2015年9月的卫星图
明中都的护城河还是很清晰的
▼
四张拍于2013年的照片,更能展示出明中都本来的面目
▼
比例尺放大之后
可以看到
2015年9月的明中都故城内及周边
还有很多村庄、房屋
▼
而到了2017年的8月
所有的村庄都搬迁完毕
▼
午门之前二、三道城墙之间的大片土地
也完成了拆迁
铺装了道路
建起了花圃
9、留给后人空慨叹
行文至此,内心倍感矛盾,朱元璋出身寒门,通过自己的坚韧,努力,勇敢,智慧,最终建立了大一统的帝国。我们也看到了他知恩图报,有仇必报,而他的复兴汉文化,移民政策等至今还影响着中国,他废除丞相制度,却搞出了一堆内阁大学士,为他的江山和他的子孙后代酿下了一颗最大的苦果。而明朝的内阁大学士之间的恩怨更替,更是一部精彩的历史篇章。朱元璋的一生也是征战的一生,他是一个军事奇才,登皇帝位之后还有8次北伐元朝余部,一生杀戮无数。晚年的朱元璋更是往偏激的路上大步前进,就是他的开国元勋,也几乎屠杀殆尽。这一点儿像极了刘邦同志。
一个讨饭和尚登基做了皇帝,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但是不可避免古代封建王朝的更迭,是因为制度的局限性,更有天灾人祸的汇聚效应,时势造英雄,几乎所有的古代皇帝都是毁誉参半,朱元璋也不例外。
看完就完事儿啦?
点个赞分享到朋友圈!
您的分享是对景豫最大的支持!
长按二维码,关注景豫旅行
郑州出游,看了景豫旅行再出发
咨询、投稿请联系主编鲸鱼
本文來源:http://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30000422&ver=961&signature=lq3KZovAjzDr3Y3bxSh4hkGsPkSIyMgJMpAk0lwkzfRvl2fE9t45tYPvQC-q6ghCKnKwI2cfeVUxbHKMiAw-sEzyG0h9U245lV4jqICf77rbP8oR3eD0OodeCnniteSO&new=1